中国戏曲的新发展简述

北京皮肤科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清期中叶(乾隆、嘉庆年间)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原来流传各地的地方剧种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当时流传各地的较大的地方剧种已有:赣剧、湘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徽剧、汉剧、粤剧、川剧、等(这些剧种名称过去取名比较复杂,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均取现在的通称,如“秦腔”即陕西的“中路棒子”“徽剧”过去称为“徽调”或“二黄调”“汉剧”过去先称“楚调”后称“汉调”、“黄腔”等)。其中取得成就最显著、影响最突出的就是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是,粤剧、评剧、的发展也各带有其典型的意义。

一、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在乾隆后期,南方的“三庆”班最先进京,随后“四喜”“春台”、“和春”各班也相继进京,形成了四大“徽班”进京的局面。

二、早期的戏曲改良,清末民初,随着西洋话剧传入中国,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在各大城市里迅速兴起。“文明戏”的发展对当时的“戏曲改良运动”有直接的影响

三、五四后的新发展,当时,只有少数技艺高超的演员仍努力坚持其优良传统,并主动吸取新文化的有益因素,谋求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著名旦角梅兰芳则将其早年曾经开启的对“古装新戏”的改革进一步推向成熟,先后编演了像《霸王别姬》、《天女散花》《洛神》、《太真外传》等古装新戏。

四、广东粤剧、评剧、楚剧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时期戏曲剧种中得到显著发展的是原来的各地的地方小戏,评剧是由河北的说唱“莲花落”与东北的歌舞“蹦蹦”合流而成的新剧种(即“唐山落子”)。是一种地方小戏而一跃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楚剧原来是湖北的一种花鼓戏(原称“黄孝花鼓”或“西路花鼓”)。这个剧种过去曾一再遭受传统阶级的压制和摧残,年改名为楚剧,并进入武汉的“血花世界”。“血花世界”是武汉市区一个类似上海“大世界”那样的游乐场所,原名“新市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始改此名。是当地进行革命宣传的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