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最早开凿于东汉末年,是曹魏时期为了巩固对北方的统治,利用白河故道开凿而成。”北运河廊坊段主要流经香河,长21.7公里。
这里沿河两岸绿树成荫,河面碧波荡漾,在古代,被称为“龙头凤尾北运河”,是入帝都的通衢要路、南粮北调的重要漕运通道,香河因此被称为“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烟花三月,草长莺飞,让我们一起探访北运风彩,定格独“运”匠心的自然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头屯中幡是香河古老的民间艺术,始于大运河,起源于隋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初为民间杂耍,后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并出现有组织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名为“中幡会”,主要流传在河北省香河县安头屯镇。
安头屯中幡现已积累了一百多个动作技巧。安头屯中幡以其功夫过硬、技艺超群、动作惊险、演技精湛、观赏性强在民间花会中独树一帜。现如今安头屯中幡经常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花会表演大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并不断受邀参加国内各种大型活动的庆贺,对于凝聚人心、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民间艺术,安头屯中幡已于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头屯镇也被命名为“中幡会之乡”,香河则被称为“中国中幡文化之乡”。
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河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项:大河各庄竹马会、五行通臂拳、香河西南街音乐会、烧蓝技艺(香河景泰蓝);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项:玉雕、龙舞、古建模型、香河吹歌、西路评剧、文武高跷会、王家摆大头会、花丝制作技艺、珐琅镶嵌制作技艺、香河肉饼制作技艺、剪纸技艺、金漆百宝镶嵌制作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倪庄老龙会、渠口肉糕、烙画、京东大鼓、红木烫蜡技艺、京绣技艺、臭豆腐制作、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等。
红庙村金门闸
红庙村金门闸作为运河文化重要遗产资源,已有年历史,是北运河上第一个减河闸,它的营建是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与运河两岸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反映。
乾隆三十七年(年)改滚水石坝为可调节水量的石闸,在两岸增建闸台,并御赐名为“金门闸”。因工程宏伟,泄洪蓄水功能巨大,乾隆题诗称赞其:
金门一尺落低均,
疏浚引河宣涨沦。
通策略同捷地闸,
大都去害贵抽薪。
目前,金门闸现存南、北两处闸台,北闸台保存较为完整。现存的南北两处闸台,是北运河上的重要遗址,对研究运河史有重要价值。规划设计后的金门闸更是融合了历史文化、科技实践、休闲娱乐等多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