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评剧的繁荣程度是如此之高!这无疑是评剧艺术的鼎盛时期。在北京,有三个被认定为国家级的评剧团,分别是中国评剧院的一团、二团和三团,当然,还有其他的评剧表演团队。仅从中国评剧院的三个评剧团来看,每一个都拥有一位在评剧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受观众喜爱的知名演员。一团的核心演员包括新凤霞、小玉霜、张德福、赵连喜、赵丽蓉、李梓森和宋长文等人,而其中的二赵则是一对兄妹;二团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包括了知名的老演员小白玉霜、席宝昆、魏荣元、陈少舫、喜彩莲、马泰、李义庭、花月仙等,此外还有杨素娟、于萍、孟雨田、刘敏庚等年轻的演员;三团的成员包括知名的演员如李忆兰、王度芳、狄江、袁凤霞和王凤文等。每一个团队都拥有实力雄厚的演员阵容,并且都有受到观众欢迎的剧目。
中国评剧院旗下的三个剧团所呈现的古代经典剧目包括《秦香莲》、《花为媒》、《朱痕记》、《闹严府》、《金印记》、《恩仇记》、《御河桥》、《意中缘》、《包公三勘蝴蝶梦》、《无双传》、《钟离剑》、《包公赔情》、《窦娥冤》等,而现代的剧目则有《刘巧儿》、《小女婿》、《家》、《三里湾》、《向阳商店》、《南海长城》、《降龙伏虎》、《夺印》、《金沙江畔》、《祥林嫂》、《杨三姐告状》、《野火春风斗古城》、《李双双》、《红色联络站》、《阮文追》、《千万不要忘记》、《骆驼祥子》等。在那个时期,新的戏剧层出不穷,每一场都极具吸引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型评剧《金沙江畔》是由评剧一、二团共同演出的,它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史诗。该剧汇聚了小白玉霜、新凤霞、马泰、张德福、魏荣元、席宝昆、陈少舫、喜彩春等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凤霞在参与《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和《刘巧儿》等多部新戏的演出中,展现了许多创新的唱腔,因此被大家誉为“新派”。她的嗓音既清新又甜美,细腻而富有魅力,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新时代的女性角色。知名的男性演员魏荣元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演唱方式来演绎评剧中的花脸腔和老生腔,从而创立了被称为“魏派”的唱腔,而著名男演员马泰则进一步形成了“马派”;张德福这位小生演员形成了独特的“张派”小生唱腔风格,而唐山的洪影则发展出了“洪派”女小生的唱法。天津的鲜灵霞在“李派”和“刘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天津大口落子的“鲜派”唱腔;在建国之后,沈阳的韩少云、花淑兰和筱俊亭各自汲取了“韩派”、“花派”和“筱派”旦角声腔艺术的精华。
在天津的黄金时代,评剧演员如鲜灵霞、六岁红、新翠霞、李文芳、筱玉芳、羊兰芬、莲小君、筱月珠、小美英、小桂芳、王素秋、董桂珠、袁素珍、筱桂云、小花玉兰、小鲜灵霞、孔广山、李福安、单少峰、王鸿瑞、汪德华、兰佩珍、小月樵、王宝坤、吴博莉、李秀云、马淑华、孙桂荣、宋玉文、杨俊臣、韩学门、杨淑香、王友才、赵茹意等,都是天津评剧的璀璨明星。
在东北地区,筱俊亭、花淑兰和韩少云这三位演员受到了广大东北观众和全国评剧观众的喜爱。尤其是筱俊亭演唱的评剧《打金枝》和《对花枪》的唱段,至今仍在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传唱。花淑兰的作品《茶瓶记》和韩少云的《小女婿》都展示了她独有的演技特色。
评剧之所以失去了其昔日的辉煌,部分原因是因为著名的演员已经不在,而新的演员也无法取而代之。我们真切地期望评剧界能够珍视前辈艺术家遗留下来的遗产,并通过师徒关系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达到高质量的传承,再次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