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评剧 >> 评剧简介 >> 中国传统戏曲评剧

中国传统戏曲评剧

从一九五零年算起,由唐山往各地评剧团输送的名演员有韩少云,碧燕燕,花淑蘭等二十一位;新鳳霞等也都一度去唐山“镀金”。一些评剧演员对唐山是有深厚感情的;某些评剧团缺乏好演员时,也便想到了唐山。这是何故?

有人说,唐山的评剧,味儿地道、演员地道。这话是不错的。唐山是评剧的发祥地;自从评剧形成为一个异彩四射的剧种起,由唐山出去的演员,便在各地扎下根或撒下种子。唐山在评剧的发展史上,是值得大写特写的。

据老艺人们谈,远在光绪二十六年,在唐山的一个叫做永盛茶园里,对口唐山洛子,已为群众所喜爱;后来对口洛子演变为“拆出”——化装说唱。宣统元年,一位开明的中产资本家王凤亭先生,在铁路公司和开澡矿务局的工人们出钱、出力支持下,又修建了新的永盛茶园(现改为新华电影院)。约在民国二年,王先生又发起组成了评剧史上第一个班社——永盛合班。新永盛茶社成了剧史上第一个剧场。永盛合班后来被一位评剧迷、退职的泰天营务处长奎旭东热心改名为“唐山首创警世戏社”。这个社头班的领班是评剧鼻阻、伟大的剧作家成兆才先生。他能演各行当的角色,又能拉善弹,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中写了八九十个剧本。成先生已去世二十八周年了。这个班的主演,是在当时关内外红得“山崩地裂”的大表演艺术家月明珠(任善峰)先生。可惜他二十几岁就病故了(老艺人们也记不清他死于何时)。警世戏社的二班是由艺名小迷糊的名优刘春生先生领班;创造评剧四大口腔的金菊花(杜之义)先生是这个班的主演。两班到东北去时,合而为一。警世戏社大部是唐山近鄰课县人氏。他们转辗天津、东北各地,对评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评剧诞生在我国资产阶极民主革命的前夜,在“五四”运动前后,它又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有力武器。先烈李大钊同志早年在唐山进行革命活动时,对评剧有很高的估价,他给新永盛茶园提词曰:“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评戏”,还常在茶园内进行民主思想的宣传演讲。评剧是由工人扶植起来的,它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当年的青年观众、现在退休的老工人,约有八十多名戏迷,在近几年以来自动组成了专看评剧、梆子的看戏“老头队”,每日结队看评剧。评剧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群众基础。当年,统治者虽以有伤风化的罪名,给予评剧许多压力。但是,连被击垮的满清统治者、民国初年隐居天津的前清邮傅大臣吕海欢,也被征服了;月明珠在天津演出时,吕海欢曾亲自锣鼓喧天地送给戏社一块大红匾:“风化有关”。

评剧诞生后,它就独放异彩、宝气四射。评剧的这段黄金时代,是值得戏曲史家们特别注意的。这里偶谈几句,只是说明:唐山是评剧的圣地,评剧的继往开来是不能忽视唐山地区的。

解放前一二十年,评剧名伶如白玉霜,筱白玉霜……等等,都与唐山有缘。本文开头的例举,也说明在解放后,唐山也培养了为数不少的名演员。无疑,近年来整个评剧的发展,它有更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