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丹姐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若问评剧小生的腔调是谁创始的,老艺人们就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倪俊声。倪俊声,生于一八九五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一年。他八岁的时候,跟河北梆子艺人吴占奎学过梆子青衣、花旦。十多岁的时候,又跟成兆才、李春盛、张有太、康永盛等评剧创始人学习落子,改唱小生。他和着名落子艺人杨柳青是师兄弟。我们说他是评剧小生腔调的创始者,是因为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也就是一九一二年,民国初年前后,曾扮演了几个落子小生角色:如《马寡妇开店》中的狄仁杰,《独占花魁》中的卖油郎,《打狗劝夫》中的大生,《败子回头》中的王昌,《阴谋遭谴》中的二生等,并为这些角色创造了独特的腔调。打狗劝夫他所创造的这些男角的腔调,经过观众的认可和赞扬,这几个戏的男腔也就肯定下来了,就好像是经过他谱曲似的,谁也按照他创造的腔调那么唱。直到如今,《马寡妇开店》的小生腔,仍然是沿用他创造的腔调。由于倪俊声在落子男腔上的创造成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于是“倪派”小生相继而起:如著名的小生李义廷、成国桢、张润时、任荷生、何玉、王文芳、王喜瑞等,都是沿着倪俊声所创造的道路走得,这样,评剧的小生艺术,就初步地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前些时我会见了倪俊声先生,他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他身体健壮,脸色红润,性格爽直,嗓音洪亮,完全不像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他曾和张凤楼老先生(艺名葡萄红)合演《马寡妇开店》,倪俊声的唱做极为传神,观众数次为他欢呼,风采不减当年。可见四十多年前的倪俊声,受到观众的喜爱是很自然的。评剧的小生艺术我问到他关于评剧小生腔调创造的情况,他首先谈他对于强调节奏的快慢的观点。他说他不主张一味地把曲调的节奏唱得太快,他认为唱得太快了,没有办法细致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所以当他在初期创小生腔调的时候,就根据人物情感的需要,把蹦蹦曲调的板头弄慢了。并且每当他唱的时候,乐队给他拉过门,他就再三要求乐队把板头。“抻一抻”,过门节奏慢-点,音拖长一点,然后他才张嘴唱,他着重在表达词意和对剧中人物的细致的传情。他说:我创造评剧小生腔调时,在蹦蹦腔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道腔”和“当腔”的腔调做材料。我问:什么是“道腔”?什么是“当腔”。他说:“道腔”就是秧歌调和不上弦的清唱戏。“当腔”是当地的腔,就是小调。评剧小生他又说:“道腔”的腔调不拐弯,直腔多。为什么要吸收“道腔的直腔呢?因为我认为这种腔调更适合小生角色。当时曾有人笑话我们,说我们唱小调戏是“打颤颤”,就是弯太多了,不大方,不如京腔大戏。所以我就吸收“道腔”的直腔创造小生腔,不拐那么多的弯。可是,我又在腔调中加点小调的小腔,拐点小弯,这样就好听一些。否则,腔调又会板了。他说:我创腔那阵,也用了些心思。我日夜琢磨腔调。琢磨好了,上台去唱,看哪句观众喜欢,就保留下来;哪句不好,再换。经过一再的修改,才肯定下来。我们那会创腔,全凭胆大和肯干。有时会偶然地碰出个好腔来了,比方月明珠在一个戏中唱“我的天啊……”。腔拉长了,没板了,后台正担心着急,观众却喜欢这个腔,叫了一个“好”,月明珠把腔又拐上去了,于是成了一个新创造的新腔,我们的腔就是这么创出来的。珍珠衫唱腔倪俊声能够创造出小生腔调,和他是个梆子艺人出身有关。他有地方大戏的唱、做、念、打等技巧的素养。他懂得地方大戏的唱腔的格律,使他在创腔时能有所借鉴。他有一定的民间音乐的修养,使他有了创作的素材。再就是由于成兆才等人的艺术创造的影响及艺术发展的需要,所以使倪俊声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对落子艺术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他在青年时代,曾向老师成兆才建议,在剧本中除了写唱词外,还要写些对白,因为成兆才初期的作品,受蹦蹦文学形式的影响,唱多说少。比方《珍珠衫》中的罗德,一出台就唱。成兆才后来听取了他的建议,直到临死时,还向倪俊声提起他的这个建议。珍珠衫倪俊声说:唱起没完,观众就要睡觉。他认为戏曲应当是七分音乐,三分唱,一分五说白才好。上述的见解,很明显地是受了地方大戏的格律的影响的。倪俊声的梆子老师吴占奎也加入了落子队伍,唱落子青衣,并排演了《李桂香打柴》和《劝爱宝》等。由于这些前辈艺人的艺术创造,在四十多年前,落子就很受人喜爱,这是许多梆子艺人投入落子队伍的原因。倪俊声回忆说:因为我们的落子一唱,梆子京戏的座就少,我们满座。观众真喜欢我们的创造。劝爱宝可惜倪俊声的小生艺术创作,没有继续地做下去。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他十八岁的时候,就和成兆才等伙伴分手到天津谋生去了。他后来在帮助李金顺的成长方面,做了贡献,以后就牒离了舞台生活,领着评剧班社“创牌子”,跑码头。倪俊声的小生艺术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和当时各方面对男角艺术的不够重视有关。因为当时吸引观众的兴趣的是旦角和女角,所以旦角和女角的待遇就高,倪俊声为此有些灰心。评剧男角,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几十年来男角唱的腔调,还是倪俊声创造的那几句上下句,这是整个评剧艺术的遗憾。参考资料《中国评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