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校园传播评剧ldquo我

大概是年,我在父母和村里人的影响下,通过电视喜欢上了评剧。开始只是听戏,后来又参与票房活动。今天我不想讲这些,而是想回忆一下学生时代,我与评剧的二三事。

年,学校奖励每个三好学生一台MP3,我拿到后如获至宝,这回就可以把我喜欢的评剧下载到MP3里了。那时网上的评剧资料没有现在丰富,我一口气找到四十多段,以后又慢慢补充。

一次,我把MP3借给一位同样喜欢传统艺术的同学。在这里要插一句,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课余活动,有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社团组织。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对传统文化有了认识,并加入了器乐兴趣小组,和王老师学习吹笙,后来又加入了民乐队。这对我以后喜欢评剧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在我们学校,喜欢传统艺术并没有多么稀奇,但喜欢民乐、曲艺的同学较多,喜欢评剧的几乎没有。言归正传,我把MP3借给他,对他说:“你听听,里面都是评剧。”他打开一听,第一段正是马泰的《夺印》选段“劝广青”。他听了很纳闷儿:“这不是马志明在相声《五味俱全》里唱的吗?‘你不撞南墙不回头,不遭蛇咬不动心’。”我对他说:“对,这出戏叫《夺印》,马志明就是学的这出戏里面的唱段,你知道《夺印》是怎么回事吗?”就这样,在我的影响下,他也慢慢的找一些评剧来听,半年以后,他除了喜欢相声、单弦以外,还喜欢上了评剧,而且唱的有模有样。

也是在年,我在校园广播站站长张鹏同学的邀请下,加入了广播站,负责一档传统艺术节目—“雅韵长廊”的编辑工作,每周一期。第一期节目,当然要播我最喜欢的评剧。我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查找资料、写稿、计算时间,一切准备就绪。记得那天播出的是新凤霞的《刘巧儿》选段、《杨三姐告状》选段、崔连润的《花木兰》选段,马泰和魏荣元的《向阳商店》选段。在主持人王浩天的精彩播音下,我自认为节目很成功,没想到,却收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美术课上,由于老师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她就让我们上自习,她站在讲桌前忙自己的事,过了一会儿,她大概是忙完了,突然对大家说:“你们班好几个同学都是广播站的,以后能不能播点儿别的,昨天中午,居然播大评剧?”她口中的“大评剧”,绝对不是评剧界所提出的大评剧概念,究竟是什么,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当然,我写这些,并没有别的意思,我们的美术老师也非常好,只不过在这件事上,她有些不同的看法。

主管广播站的张老师也找过我们,让我们考虑一下,是不是换一种节目形式。一天放学后,我们节目组的几个同学在宿舍商量是否调整节目风格,赵伟同学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和大家商量,这时,他突然关掉收音机说到:“现在文艺台正播西河大鼓,我不爱听,我把它关了。但是,人家电台不可能因为我一个人不听,人家就不播呀。我这话你们明白吧?”大家最终决定,不改变节目风格,在以后的节目中,又播出了现代京剧、京韵大鼓等。

一天傍晚,我正在学校宿舍练笙,刚吹一个《夺印》“黑鱼嘴”前面的过门儿,门卫陈师傅推门走了进来,他正好来宿舍楼打水,寻声而来。他进屋说到:“你吹的是评剧《夺印》?”我当时很吃惊的问到:“您也喜欢评剧?”“好么,我从小就喜欢。你这么小岁数,怎么喜欢这个呢?”“我也喜欢好几年了。我在寒暑假时候,经常参加票房活动,在乐队里吹笙。”“挺好,对了,我新买一个MP3,回来你给我下载点儿评剧。”“没问题。”陈师傅人很随和,和同学们都很熟悉。他隔三差五就会找我聊戏。他对评剧流派十分了解,经常进剧场看戏,对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转眼间,在我毕业四年后的一天,忽然接到一个“你听出我是谁了吗?我是陈师傅。”当时我也很意外,都过了这么多年了,他还保存着我的电话。那次,我们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