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自成蹊桃李艳丨访评剧表演艺术家倪派传人

转发评剧内容就是评剧正能量

访评剧表演艺术家倪派传人孙连芳

之五

下自成蹊桃李艳

访评剧表演艺术家倪派传人孙连芳

之五

下自成蹊桃李艳

作者:郝兴华

评剧小生鼻祖倪俊声先生是改革创新评剧的第一代宗师,这位顶级的“评坛巨匠”创始的倪派艺术有特点、有亮点、有难点,不断的在声腔上加以更新,使倪派的生行声腔艺术更加系统、透彻、明了。倪派艺术一经形成便传唱在评剧的发祥地及发展地区,受益率覆盖了评剧界所有的班社,使之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倪派成为评剧的排头兵,倪俊声先生就像“领头羊”一样站在了创新评剧艺术的最前列,开拓引领着评剧生行声腔的艺术研究与发展,根深叶茂的倪派艺术创始百余年来与时代共舞与历史同行,脍炙人口博大精深,人们爱戴倪派更加敬畏倪派创始人生行声腔鼻祖倪俊声先生!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倪老先生创始的倪派就有40多年的历史了,他老人家不满足于现状,还是一如既往的进行着倪派的改革创新,在66岁高龄上教授了以孙连芳为首的一批学生并收为弟子,他老人家虽然年势已高,但是以他倔强的脾气、耿直的性格、坚强的毅力,不顾身患严重的高血压,不顾偌大年纪每天从家里往返学校之间教授学生,直至学生们的演唱水平达到让他老人家满意为止,这就是创始评剧生行声腔鼻祖倪老先生的风范。

孙老师回忆说:“我们考入省艺校的一批评剧专业学生,都是由倪先生上戏课,我毕业后经倪先生提议、校领导批准、省文化部门领导批示被列为尖子生留校继续学习,后来省艺校领导为了照顾倪先生,避免往返学校一路劳乏影响他老人家的身体健康耽误课程,特批倪先生在家工作。遇到烈日炎炎、风雪寒冷的恶劣天气时,学校就把我派到师父家中一对一单的独为我上课,很多剧目都是这样完成的。师父在艺术上非常严谨也很较真儿,为我上课的时候都是从演唱基本功上狠下功夫,掌握演唱技巧,吐字归音必须准确,运气也很有讲究,什么板式怎么运气师父讲得非常清楚,他老人家对我很信任,无私的把他创作评剧的各种板式教授与我,并对我寄托很大的期望,时光宝贵不能虚度,把倪派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是感恩师父最好的做法,也是我传承倪派应尽的一份责任”。孙老师每当谈起师徒情份都很激动,那毕竟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更是人生中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他在师父的教导下得到了倪派的真传,经过自己的努力悟出了倪派的真谛,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倪派传人,还是一位感师恩系真情、重初心铸师魂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在演绎、任教、传承评剧的征途上,环环相扣颂倪派,声声传递师徒情!生行翘楚担重任,感恩鼻祖倪俊声!孙连芳老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彰显着倪派的魅力。

倪派经典剧目《打柴得宝》是孙老师最喜欢的剧目之一,谈起这出戏他异常兴奋,打开话匣子便侃侃而谈,《打柴得宝》是倪先生的拿手剧目,他毫不保留的传给了弟子孙连芳,近几十年的一段时间里无人演绎,至今也是面临失传的剧目,因此孙老师很担心,于是他亲自到黑龙江省电台、哈尔滨电台寻找录音资料,在他不断的努力下,先后找到了当年录制的《打柴得宝—逼休1段》和《打柴得宝--1折》更巧的是在网易云音乐中发现了名家名段孙连芳演唱的《打柴得宝--选段》等资料,为演绎传承《打柴得宝》这出倪派经典剧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何演绎这出《打柴得宝》孙老师首先说出了师父对这出戏的基本要求:1、表演:剧中人朱买臣是穷生,不能亮靴底儿、不能把水袖撩得过高,含胸拔背身段准确干净利落,台步按剧情人物的情绪表达走出快慢缓急。2、唱腔:该剧中最具倪派的演唱特点,尖板、散板、慢三眼、二六板等各种板式基本俱全,腔体的演唱保持高音不炸低音饱满,演员在润腔二路创作时要符合剧中人物的实际情感。3、装束:俊扮书生气,身着穷生青道袍、头戴高方巾,足蹬夫子里白大袜、青色彩裤、腰系涛子,(忌讳红色等鲜艳色调)。4、场面:文场板胡、弦乐、弹拨乐正常运用,武场根据剧情人物需要以小锣为主大锣为辅。5、展现:舞台调度转而不乱,零碎筋斗利落俏翻,高方巾甩掌握快慢,一人担纲独而不单,多样道具灵活运用,绳子扁担斧头玉盏,穷生内强志气不短,感动上苍经久耐看······孙老师认真的描述着,并把《打柴得宝---1折》的戏路子从头至尾的走了一遍,(采访之一中贴有手机录像)如果有走心的演员通过孙老师的戏路展示、口述解说、录音资料就能合成一出纯正的倪派经典剧目《打柴得宝》,这就是孙老师传承倪派的目的,也再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孙老师德高望重,许多学生都想念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