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无关)
年的4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鲁西北大地。停办多年的老武城物资交流大会也重新和人们见面。消息传来,大运河两岸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欢欣鼓舞。一时间“看会去了吗?”成了最时尚的问候语。当时我上小学二年级,听大人们说,赶会第一天,人多的走不动路,运河大桥上还踩死了人。直到物资交流会快结束的第六天,我才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老武城亲身感受了“赶会”的感觉,而且还看了一场戏——武城县评剧团演出的《刘巧儿》。
记得当时交流会上好几个演出场地。电影院还是露天的,被一家河北梆子剧团占用演出。电影院门外是一家玩铁壁飞车的惊险项目。在后街上有宁津县杂技团的演出。母亲带我来到武城一中附近的一个院子前,这里人不多,是本县评剧团的演出场地。每人两毛钱就可以进去看戏。我和母亲买票进去后,观众不是太多,《刘巧儿》已经开始了。由于看过电影,剧情也了解。在现场看本地人的演绎,也非常亲切。舞台很简陋,一张门帘分成前后台。演员上台专心致志表演。下场后还忙着做些别的工作,有的演员下场后又重新换装,出演别的角色。记得演出到巧儿采桑叶时,演员唱的真情流露,眼中流泪,台下观众不时叫好。马专员公平断案,巧儿柱儿最终幸福大团圆时,台下观众爆发热烈的掌声!从演出结束后,观众陆续散场,我和母亲也随人群往外走,我回头看见演员们在舞台上一字排开向观众鞠躬致意,那情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那次赶会,并没有买什么东西,就是为了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以后几年,也年年去赶会,可再也没有看见武城县评剧团的演出。后来听大人们说,剧团越来越不景气,好多演员都“走穴”参加了农村的吹鼓队。直到年,我在乡镇参加工作,筹备全县新春文艺晚会时,又看了一次武城县评剧团的演出,但是童年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翻阅版的《武城县志》,我了解到了武城县评剧团的前世今生——
年初,民间艺人花宝霞带领戏班由唐山来武城县演出。年,该戏班组成为业余评剧团,有人员30余名。年10月,县人民政府决定将业余评剧团改建为县实验评剧团。年,评剧团发展到60余人,并附设评剧学校,招收学员30余名。年底,武城县评剧团改称夏津县评剧团。剧校随之解散。年,武城县评剧团恢复。此时,剧团人员增至70余名。年5月,评剧团改为京剧团。年,京剧团复改为评剧团。年,评剧团有演职员38名,房屋46间,演出设备价值余元。剧团属县办集体单位。
武城县评剧团坚持立足本县,面向农村。年建团初,主要由花宝霞主演一些古装戏。年,为配合政治运动,演出时装戏《刘介梅》、《百丑图》等。年底,夏武合县后,演出《八一风暴》、《星火燎原》、《西藏枪声》等现代戏,其中《八一风暴》尤为成功。年后,既演古装戏又演时装戏,均比较成功。“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被迫停止演出。年,演出自编节目《红色卫生员》等,年改演京剧。年,由王淑女主演的评剧《向阳商店》获得成功。在济南演出70余场,场场座无虚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落实了“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全剧团演职员更加奋发努力,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年5月,武城县评剧团代表德州地区参加省戏剧调演,所演剧目《扬帆争流》得到观众好评,主演王淑女荣获山东省优秀演员奖。至年,评剧团在农村长时间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四十年后的今天,真想再看一次武城县评剧团的演出,再体验一下农村物资交流大会的盛况,再追寻一次美好的童年时光!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