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白玉霜被尊为评剧皇后,却遭汉奸惦念

北京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貌生逢乱世,反而成了灾祸的根源。

民国时期,一代名伶白玉霜,天赋卓绝,凭借着自身绝佳的唱腔,曼妙的身段,在上海滩红极一时,成为受无数人追捧的“评剧皇后”。

然而她这一生却命运多舛,正应了那一句:一代红颜多薄命,有情之人难相聚;一枕黄粱梦,苦泪点点滴。

她14岁登台,短短时日,就在北平小有名气。正当风头无量的时候,戏班子却为何一夜垮台,曲终人散?

重整旗鼓,来到上海滩发展,遇到一生挚爱,携手私奔,回归田园,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却为何终成黄粱一梦?

遭遇汉奸陷害,不得不虚以委蛇,才脱离户虎口,为何又入狼窝,最终被日本兵折磨摧残,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

01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崭露头角

白玉霜本名李慧敏。与大多数命如浮萍,飘零流落风尘的女子一样,她出生在河北滦县的一户穷苦人家。

后因家庭实在贫困,难以维持生计的生父将她卖给了李卞氏当养女。李卞氏本是一精于算计的市井妇人。

她买下白玉霜,只是因见她生的雪肤玉容,小小年纪就能窥见出日后的动人美貌,所以盘算着买回来养一养,再长大些转手卖给妓院,大赚一笔。

李卞氏的丈夫叫李景春,李景春在剧团唱戏。

在那个交通不发达,战火随时都有可能燃起的年代,开了腔唱了戏的人,都会把戏班子当成第二个家。于是“家”到了哪里,李景春就会带着妻女到哪里。

也许是因为无意间得知了李卞氏将自己买下来的真实目的,又或许是因为生活总是颠沛流离,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却鲜少有停留,皆是过客,总无归人。

在这样的环境以及心理下,白玉霜小小年纪便已经饱览人间心酸,心态和感情体会都比他人要细腻许多。

这也为她后来惊艳卓绝的情感艺术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正是日后这高超的情感表现技艺,为评剧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所以后来又有人这样评论白玉霜:“评戏能在上海滩风靡一时,占据戏曲界的一席之地,可以说是奠基于白玉霜。”

因从小生活于丝竹管弦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之下,白玉霜也学会了评剧的一些皮毛。

由于天赋惊人,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但她的一颦一笑,都将剧中的人物形象拿捏得非常到位。

十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可以完整地唱出曲目《碰碑》,并且唱念做打,有模有样。

戏曲《碰碑》整个曲目风格悲壮沉重,唱腔多变,难以拿捏,表演难度非常大。但这对于白玉霜来说,并不算什么难事。由此可以窥见白玉霜的天赋之高。

也许是出于对戏曲的喜爱,又或许是因为旅途的单调烦闷,白玉霜经常躲在戏台子下偷偷模仿着台上名角们的样子,唱念做打,水袖飞扬。

可叹那个时候的白玉霜,还不知正是因为这份痴迷,她将会一步步沦陷,落入风尘,任人玩赏。

恰巧有一日,戏班的班主孙凤鸣从戏台下路过,见一小姑娘眉飞色舞,正演得起劲。他皱了皱眉,还以为是哪个不懂事的泼猴在那捣乱,于是上去提溜着小姑娘的领子,呵斥了一句:“要玩去别处玩,别在这捣乱。”

小姑娘被训斥得眼泪汪汪的,申辩说:“班主,我没有捣乱,我在学唱戏呢。”一听这话,孙凤鸣简直要被气笑了。他不相信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懂什么叫唱戏。最多不过好奇,随意模仿着玩罢了。

于是他故意刁难:“你说你在学唱戏是吧?那学到什么了?唱给我听听?”听到这话的白玉霜非但不胆怯,反而破涕为笑,认认真真地唱了一出自己最拿手的《马寡妇开店》。

《马寡妇开店》是著名剧作家成兆才的成名作之一。讲的是太宗年间,一位马姓寡妇因丈夫早丧,独自一人开了一家店,维持生计。

这天马寡妇店里来了一位风流英俊的公子,马寡妇心生爱慕,于是想要自荐枕席,没成想却被严词拒绝的故事。

《马寡妇开店》虽然词曲直白,通俗易懂。但有一点表演起来难度非常高,那就是马寡妇丧夫后的悲痛和煎熬。

即使是戏班里的历经沧桑的名角,也很难表现出其中的情感精髓。

然而十三岁的白玉霜,丝毫没有畏惧难度,她开口字正腔圆地唱了起来。这一唱,便惊艳了戏班班主孙凤鸣,为自己唱来了登台唱曲的机会。

02纤腰玉带舞天纱,初入上海滩,红极一时

大喜过望的孙凤鸣立刻叫来李景春,告诉他要收白玉霜为徒。李景春耷拉着脸,老大不愿意。因为在他看来,女人登台唱戏,抛头露面,有失风化。

他的妻子李卞氏也不乐意。因为她买这丫头回来本指望着挑个合适的时候,卖给妓院,大赚一笔。

眼看着这小妮子渐渐长开,看着如花似玉、身姿曼妙,正是好时候,现在给班主当徒弟,自己的算盘不就落空了?

孙凤鸣对李卞氏心里的小九九清楚得很。但他也没有挑明,只是告诉二人,如果白玉霜拜他为师,跟他学唱戏,以后出人头地了,自然少不了银钱。李卞氏听完,感觉也是这么一个理,于是就撺掇着李景春答应了。

结果众人皆大欢喜。孙凤鸣高兴自己得了一个有天赋的好徒弟,将来飞黄腾达,指日可待;李卞氏庆幸自己从此有了棵摇钱树,将来穿金戴银、吃香喝辣不在话下。但是整个过程却没有人问过白玉霜的意见。

从此,各方的势力将像这一日一样,化作一股无名的力量,推动着她的命运的齿轮,走向最终的结局。看她水袖轻扬,看她寂寞如雪!

学戏的日子并不好过。孙凤鸣做为戏班班主,自然是有些本事在身上的,再加上对白玉霜的出人头地的期待,教学起来更加尽心尽力,但也要求严格。

整整一年的时间里,白玉霜都要严格按照师父的要求,每日去山脚下练习吊嗓子。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暑往来,一日都不能懈怠。

过程是艰辛的,好在白玉霜争气,自身天赋也好,学习很快就有了明显进步,白玉霜也获得了登台唱戏的机会。

第一次登台,白玉霜唱了她最拿手的《马寡妇开店》。

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甘甜的硕果,整整一年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白玉霜甫一登台亮相,就惊艳四座,引得众人争相追捧,一时风头无量。

随着白玉霜的名气逐渐变大,精于算计的李卞氏开始打起了小算盘。

她开始不满足于孙凤鸣给她的那点补贴的银钱,于是找了一些熟人,张罗着开始搭建自己的戏班子,成立了玉顺评剧团。

而白玉霜,自然也就顺势成为了戏班的台柱子。

为了挣到更多的银钱供她挥霍,她日复一日压榨着白玉霜。每日的戏都排得满满的,恨不得白玉霜从此不用歇息睡觉,除了吃喝就一直待在戏台上演唱戏曲。

也不知是为了不被卖入妓院,还是因为心中对评戏的那份痴爱,白玉霜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唱着戏。

戏子在台上水袖轻扬,唱着缠绵曲调;台下的观众痴迷着戏里的悲欢离合,可又有谁关心过那张浓墨重彩的脸后面是什么样的表情,华丽的戏服里又缝着怎样的心酸悲苦。

一直到年,白玉霜一直随着剧组辗转于北京、天津一带。但世道总是不公,并不会因为你吃过的苦已经足够多,就会青睐于你。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貌之于乱世,不是一种福气,反倒会成为一道催命的符咒。

古有浣纱女西施,被迫送与吴王夫差,助越王勾结“三千越甲吞吴”,最后却只落了一个投江喂鱼的下场;后有昭君出塞,辗转流离,最后也只是青冢草凄凄。

而白玉霜唱得越红,引来的各色目光就越多,其中不乏一些财狼之辈不怀好意的窥视。这一年,按捺不住的北平市长袁良提出要白玉霜陪他吃饭。

明面上是说陪他吃饭,但实际要做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白玉霜听完后虽然银牙紧咬,很是生气,但还是仔细斟酌着言辞,委婉地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

不料袁良听完后还是勃然大怒,觉得区区一个“下九流”,竟然也有胆子拒绝他的要求,真是给脸不要脸。

恼羞成怒的袁良找了一个借口,说白玉霜的戏内容低俗,有伤风化,将他们赶出了北平。

曾经风光一时的玉顺评戏团顷刻之间犹如大厦倾塌,戏团里面的人走的走,跑的跑,最后只余下寥寥几个人。

眼看着剧团就要走到末路。白玉霜一咬牙,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她决定带着戏班子离开北平,去到纸醉金迷的上海滩发展。

也许是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人民的喜好都是相似的。《马寡妇开店》在灯红酒绿的上海滩非但没有水土不服,还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上海大受欢迎。

03菊蕊犹青,茱萸未紫,狼窥虎伺,香消玉殒

随着《马寡妇开店》等评剧在上海滩大受欢迎之后,白玉霜趁热打铁,与上海当地名角合作演出《花为媒》、《桃花庵》等戏曲,又和京剧演员合演《潘金莲》。从此,白玉霜的名号算是在上海滩正式打响了。

她那特有的低回婉转的唱腔不仅受到了上海观众的喜爱,还引起了文艺界对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