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暑遇老北市大观茶园沈阳评剧诞

老北市,最沈阳。民国时期的北市场,一块热闹的“杂巴地儿”,商埠、戏院、镖局、茶楼等鳞次栉比映出这里的繁华。

植根于我国北方大地的评剧艺术,深受繁衍生息在这片热土的普通百姓喜爱。追溯历史,辽宁老北市也曾是评剧的发祥地,一百年前的奉天落子,在评剧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

而说起辽宁评剧,便不得不说起这项艺术的诞生地——老北市大观茶园。

年,奉天行政公署提出“开发地面、繁荣经济”,于是开辟了北市场,后又往东南发展,便建立了这座大观茶园。

01

大观茶园位于北市一街20号,年请建,隔年动工,一年后建成。大观茶园是沈阳最早的剧场之一。

也就是在这里,沈阳的评剧开启了自己的破冰之旅,最终于此扬名天下。

20世纪初,评剧的前身是“奉天落子”。这种汉族的传统戏曲来源于“唐山落子”,是一种东北民众习俗与欣赏融合的产物,以大段唱腔为主,使“板腔体”更加完善。

但在关内,“奉天落子”却被官府禁演,被迫向关外发展。

而论及奉天落子在当时沈阳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及张作霖。

据说当年张作霖在军阀冯鳞阁的地盘赵家庙“拉杆子”,惹怒了冯鳞阁,于是串通盘踞奉天周边的俄国军队迫杀张作霖。

当时张作霖逃至一处落子剧团,在班主的掩护下化妆打扮才平安脱险,自此张作霖对落子产生了感激之情。后来,奉天落子能进帅府演出,便为这种艺术形式提高了身份和地位。

02

奉天落子是民国时期沈阳人的主要娱乐项目,用“轰轰烈烈”来形容当年剧场内的盛况不为夸张。

年时,《盛京时报》曾有着这样的描述;“每日可获三百余元,每月可获近万元。”而在当时块钱能买十亩地。

20世纪50年代,花淑兰在大观茶园演出《风筝误》,连续演出20多天,场场爆满,这里成为沈阳评剧的代名词。

据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北市场大观茶园自上演评剧以来,“顾客常患人满,营业之隆亦可概见”。

北市场这块杂巴地不知捧红了多少当红艺人,当时梨园界流传这样一名话:“要想红,去关东”,评剧演员都讲究在沈阳北市场的大观茶园挂号,只有在这唱红了,那才算真正红。

以唱“奉天落子”著称的筱桂花和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被誉为评剧界“四大名旦”。年,筱桂花来到奉天,在北市场大观茶园演出,场场爆满,盛极一时。年,这里组建复盛剧社。

03

年大观茶园改为三层楼,成立了大观评戏班底,名曰“大观楼”。年由王兆森、王少林二人重新翻修,改演评戏,著名的评戏皇后李金顺、四大名旦筱桂花、红遍东北的筱麻红、刘氏三霞(刘翠霞、刘艳霞、刘鸿霞)以及东北有名的警世头班、二班、三班都曾在此演出。

年东北文协评剧组接管大观茶园,从此,把落子、评戏率先改称为评剧。

年,大观茶园改名为辽宁青年剧场。大观茶园是奉天落子的发祥地,也是沈阳评剧的诞生地,金开芳、鑫艳玲当年常驻大观茶园演出,这段时期也是他们艺术的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长期在大观茶园舞台排练、演出。

解放后,大观茶园改为唐山评戏院,著名演员夏青、鑫艳玲、杨福盛,还有驰名中外的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在此演出。韩少云主演的《小女婿》轰动全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后来,由于省评剧团分出一支青年评剧队,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青年评剧团,大观茶园遂改为辽宁青年剧场。

历经95年的风雨沧桑,大观茶园在中国评剧史上、沈阳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如今这座众多艺术家的扬名之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评剧“韩、花、筱”流派的出现,更把辽宁评剧推向了一个高峰,并引以为辽宁戏剧的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辽宁多处的评剧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沈阳这座城市在戏曲文化方面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暑遇老北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