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年的坚守,代代传唱,赤峰这个剧团登

(视频来源:央视网)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在内蒙古赤峰市,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将评剧艺术与草原文化、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评剧,对评剧艺术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他们就是宁城县乌兰牧骑评剧团。

宁城县乌兰牧骑评剧团

乌兰牧骑,在蒙语中直译为红色的嫩芽,在这里特指红色文化宣传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他们担负着传播先进思想、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务。

评剧在宁城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源于清末民初,有近百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宁城文艺工作者将评剧艺术进行研究、传承、创作、展演,使这个古老的艺术在宁城大地上始终绽放,成为当地文化中的瑰宝。

宁城县乌兰牧骑评剧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支坚守评剧艺术阵地的文艺团队。宁城县评剧团成立于年,年正式成立乌兰牧骑,这个团体曾受到过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在评剧最红火的时候,内蒙古的评剧团有好几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解散了,只有宁城县乌兰牧骑评剧团坚持到现在。在评剧最低迷的阶段,他们也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但是无论气候多么恶劣,他们都坚持到百姓中,为他们送去欢乐。无论市场经济大潮对他们有多大的冲击,他们一直在坚守从未想过放弃。

剧团演员苦练基本功

宁城县是著名的评剧之乡,唱词唱段接地气、贴近农牧民生活,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们有过一年多场的演出经历,可以说全年都在路上。他们将年幼的孩子扔给父母,面对孩子分别时的哭闹,掩饰住那份不舍,擦干眼泪继续前行,将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他们长期活跃在农牧民当中,冒严寒、顶酷暑,吃住在农村。正月下乡演出基本都在老乡家住,夏季演出都自带行李,住在学校的课桌上。尽管演出条件艰苦,但他们从不言弃,走到哪里,都给观众带来欢乐、带来享受。

评剧团的“流动舞台”

《诺恩吉雅》剧照

《杏花盛开的时候》剧照

《牧羊圈》剧照

对于宁城县乌兰牧骑评剧团的演员来说,他们有“四个一样”:环境好坏一个样,天气好坏一个样,观众多少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这是宁城县乌兰牧骑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一个优良传统。

《刘伶醉酒》剧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宁城县乌兰牧骑评剧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十年,他们创作演出的《亲人的哭喊》《红石山》《大宁魂》《杏花盛开的时候》《情在山乡》《诺恩吉雅》《烽火宁城》等数十部剧目多次参加各种国家性的展演并获奖。年,“宁城评剧”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烽火宁城》剧照

今年,宁城县乌兰牧骑评剧团又创演了一部精品《宁城壮歌》,该剧反映了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机械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宁城县举全县之力前后历时6年修建打虎石水库这一伟大壮举。在兴建过程中,有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无数赤诚的奉献,体现了宁城人民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精神、履职尽责的勇于担当精神、攻坚克难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凝心聚力的团结合作精神。打虎石水库是全县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丰碑,也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了宁城人的血液里。该剧在6月份首演后,赢得一致好评。

《宁城壮歌》剧照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前来加入宁城县乌兰牧骑,为宁城县乌兰牧骑评剧团注入新的力量,并日渐承担起了评剧在当地传承、发展、创新的责任。宁城评剧会通过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声音,代代传唱。

来源:视觉赤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