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三堂会审》是全部《玉堂春》中的一折,是传统骨子老戏,旦角各流派都唱。故事出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早年,只演《起解》连《会审》。后来,荀慧生先生请陈墨香打本子,又请教王瑶卿先生,编演了全部《玉堂春》,首演于年。荀派全部《玉堂春》包括:骗游、嫖院、定情、被逐、庙会、盟誓、梳妆、骗娶、定计、误食、成冤、辞狱、起解、会审、监会、明冤、团圆,全部演完要四个半小时,后来再演出,有时就把“起解”删了,改为崇公道“数板”,交代一下起解的过程。徐碧云先生还有《后部玉堂春》。
旦角西皮唱腔的板式在此剧中都有运用,是旦角西皮的基础戏。特别是《起解》、《三堂会审》声腔艺术成就极高。早年《会审》的演法,小生是带“看病”的:王金龙乍见苏三,惊惶之下,昏迷,然后上大夫(丑角)看病,王金龙唱“南梆子”。后来此情节删去不演了。
秦腔、评剧、梆子等剧种均演此剧。
全部《玉堂春》故事梗概:
明代,副将郑雄飞有女郑丽春,郑雄飞去世,7岁的郑丽春被舅舅(这舅舅也真该死)卖于苏淮、一秤金夫妻,苏淮夫妇授郑丽春歌舞技艺,九年调教,成为名妓。因她在苏家排行第三,故名苏三。
骗游:吏部尚书之子王金龙,交友阙德、冒延二人(这名字取得好,缺德、冒烟),阙德、冒延为骗王金龙银两,诓骗王金龙游逛妓院(交友须睁大眼睛啊)。
嫖院:王金龙初见苏三,甚喜,遂付鸨儿茶钱纹银三百两,随后告辞(有钱就是任性)。苏三见王金龙挥金如土,想他定是纨绔子弟,心存疑惑。
定情:王金龙又来到娼院,带来三万六千两纹银(太有钱啦,真败家。)。王金龙爱恋苏三,书写“玉堂春色”四字,为其改名玉堂春,苏三觉得王金龙并非纨绔子弟,遂将终身托付王金龙,二人定情。
被逐:王金龙将三万六千两纹银花尽,身无分文,大雪天鸨儿将王金龙赶出院去,王金龙沿街乞讨(真活该)。
庙会:苏三让金哥儿探听王金龙下落,得知王金龙在关王庙存身,苏三假病前去还愿,并带银三百两,赠与王金龙,让王回南京。(苏三虽在风尘,却至情至爱。)
盟誓:王金龙途经落凤坡,遇强盗,被劫(倒霉蛋儿)。夜晚又来到苏三处求帮(脸皮真厚),苏三再次赠他银子三百余两。王金龙感动,对天盟誓,日后不负苏三,随后离开。(后来不忘旧情,也算有良心。比那《豆汁记》的莫稽强多了。)
梳妆:王金龙走后,苏三在楼上装病,再不见客。一日开窗梳妆,被山西皮货商人沈燕林(沈宏,字燕林)看见,沈慕其色,以银钱诱之,苏三不为所动。沈燕林欲买苏三,付鸨儿一斗黄金,媒人三百两银子(皮货商真有钱,难怪现在有的女孩哭着喊着要嫁卖貂皮的。)。
骗娶:沈燕林、鸨儿定计,假说王金龙得中,派人来接苏三,把苏三骗到山西,沈燕林假扮状元,被公差拿去,坐牢一年(这也是个有钱无脑的玩意儿),苏三暂住沈家。
定计:沈燕林常年在外,又被判坐牢一年,沈妻皮氏与赵旺(赵监生)勾搭成奸。赵给皮氏毒药,皮氏在面中下毒,欲害死苏三。
误食:苏三病中,吃不下毒面,不料毒面被出狱刚进家门的沈燕林误食,沈身亡(沈燕林这命啊,钱儿烧的)。皮氏大呼苏三毒死夫君,叫乡约、地保来,将苏三送至官衙。
成冤:洪桐县知县王仁,得皮氏贿赂一千两,众衙役得银八百两,严刑逼苏三,苏三宁死不招,衙役赵曜替苏三画押,县令判苏三死罪。
辞狱:(王金龙进京应试,得中,官至山西巡按。王金龙至山西,查阅案卷见此案,遂命提调全案人犯,在按院亲审。)苏三蒙冤,狱中有人替她写了状纸,苏三在辞别狱神之际,将状纸暗藏身边。
起解:老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往太原复审。途中苏三诉说冤屈,并拜善良的崇公道为义父。
会审:苏三到太原后,王金龙与潘必正、刘秉义三人共同审理此案。公堂上,苏三呈状,陈诉冤情,王金龙心情激动,潘、刘二人看出端倪,刘秉义屡屡讽嘲王金龙。王金龙不能自持,乃称病委托潘必正、刘秉义审理。
监会:王金龙夜晚乔装,到监中探望苏三,苏三见王到来,哭诉一番,刘秉义料定王金龙会来探监,便前来查看,王金龙涂黑脸面,装疯逃走。
明冤:刘秉义本想参奏王金龙,被潘必正劝说,决定秉公办理。堂上,王知县被革职查办,衙役赵曜等被判站笼毙命,皮氏被判凌迟,赵监生被判枭首,苏三无罪,冤情得以平反,当堂释放。
团圆:潘、刘二人为媒,王金龙、苏三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苏三的身份,成亲,也是妾,王金龙畏父,是不敢正娶的。)
徐碧云先生《后部玉堂春》剧情:王金龙、苏三成亲后,刘秉义参奏王金龙,王金龙罢职丢官,返回原郡,途中遇见鸨儿,留在身边。王金龙回家后遵父命和表妹娟娘完婚。婚后王金龙仍住在苏三房中,娟娘同鸨儿,前去问责。王金龙逃至北京。娟娘见王金龙已逃,便和鸨儿定计,欲烧死苏三。恰巧被崇公道和金哥听到,告知苏三,苏三逃走,娟娘、鸨儿反被烧死。王金龙复官,奉旨挂帅平叛,崇公道、金哥和苏三随行。途中遇见刘秉义,刘秉义理亏,向苏三赔罪,苏三不理,王金龙欲杀刘秉义,苏三出面求情。最后大家和好,一同出征。
京剧里,最早唱《会审》的是前辈田宝琳先生(陈德霖的师傅),当时三庆班的程长庚饰刘秉义,卢胜奎饰潘必正,徐小香饰王金龙。后来,林季鸿先生发展了唱腔,早年演出“起解”,只唱四句西皮原板。王瑶卿先生又在林先生的唱腔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善,并添加了反二黄一段。解放后王老有此剧教学录音传世。王老之后,四大名旦等名家,在王老的指点下,各按自己的风格特点演出此剧,各具特色。老词中有“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据说当年孙怡云先生进宫演出,唱此句,触犯慈禧,因为慈禧是属羊的。后来大家再演,就改为“鱼入罗网有去无还”。
梅兰芳的《起解会审》是由其伯父梅雨田先生亲自传授的。每到一地演出,打炮戏必是《会审》,因为此剧“满堂红”,吉利。(刘秉义、潘必正、王金龙都穿红袍,苏三是红色的罪衣罪裙,刘秉义穿蓝袍,是年谭鑫培先生演出时才改的。)梅兰芳在刚、直的老腔基础上,加以委婉的润色和处理,使人物更加丰满。
荀派的《玉堂春》,从“嫖院”演至“团圆”,但起解时不唱反二黄。荀慧生唱“犯妇本当不招认,皮鞭打断无数根”时加一句“哎呀我的大老爷”,因荀先生幼年学的是梆子,此句融入了梆子的唱法,很巧妙。荀派的“成冤”一场,在诙谐中讽刺了那些见钱眼开的小人。 衙役对苏三说:“刚才皮氏答应孝敬我们老爷一千两银子,合衙上下八百两,她的官司能不赢吗?你要给得比她多,你可就赢啦!”苏三回答:“分文皆无。”衙役立即变脸,用拶子给苏三用刑,苏三唱到:“当初有银三万”,衙役立即松刑,说:“有钱啦,三万两!还有零头无有?”,当苏三唱到:“若问余零是六千。”衙役高兴了,说:“行啦,老爷,您来三万,我们大伙分六千。”又向苏三赔笑脸说:“哎哟,财神奶奶,我可把您拶错啦!我得磕头赔罪!”苏三又唱:“如今不见三郎面,身边无有半文钱。”结果衙役再次变脸,“皮鞭打断了十数根”。这些表演真实地揭露了世上如衙役这样的小人、恶人的丑恶嘴脸。
尚小云先生的流水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双膝跪在大街前,带惭含羞举目看,过往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把南京转,你与我三郎把信传,言说我苏三薄命短,来生犬马我就当报还。”唱词与其他流派略有不同,
程派的《会审》,主要从人物出发,突出一个“冤”字,是冤案不是花案。
程砚秋《起解》剧照
程砚秋很注意字的四声处理,例如:“三万六千银”的“千”字,“纵死黄泉也甘心”的“甘心”两个字,都是是阴平字,程砚秋就处理为高唱。原来老词中是“刽子手”,程砚秋认为刽子手是行刑的,不应该出现在堂上,他改唱“刀斧手”。程砚秋把流水词中的“王金龙”改为“三舍人”,将“脸绯红”改为“脸含嗔”,统一了辙口。老词中的“三万六千银,一旦化了灰尘,”“一旦”就是一天,一天花尽三万六千银,不大可能,程砚秋改为“三万六千银,一概化了灰尘”。再如老词中“先打金杯和玉盏”,金杯是可打造的,玉盏是雕琢的,程砚秋将“打”字改为“买”字。老词中”鸨儿逼迫奴不允,才将假书诓骗人。”程砚秋改为“鸨儿贪财将我卖,将我卖与沈燕林。”
梅兰芳先生年在物克多、年在胜利、年在百代都灌制过此剧唱片。荀慧生先生年在高亭、年在蓓开、年在大中华均灌制过此剧唱片。程艳秋年在物克多、年在高亭、年在蓓开都灌制过此剧唱片。尚小云先生年在高亭,灌制此剧唱片。徐碧云先生年在百代,灌制此剧唱片。以上资料,都是我们研究前辈名家的宝贵财富。
此外,赵燕侠先生的《玉堂春》也很有特色,自“嫖院”演到“团圆”。别的流派演出此剧,一般是不交代苏三的原名的,唯独赵先生遵循荀慧生先生老本演法,上场时,念:“奴家,郑丽春,小字苏三”。赵先生的念白更具特色,据说当年黄桂秋先生去看赵燕侠的《玉堂春》后,称赞说:“这丫头日后谁也挡不住!”
张君秋先生年在香港期间,还和俞振飞先生拍了《会审》的电影,导演白沉运用了蒙太奇的技术,看起来很新颖。
梅派的梅葆玖,程派的新艳秋、赵荣琛、李世济,尚派的李莉,荀派的孙毓敏等流派传人,均擅演此剧。赵燕侠、孙毓敏在“明冤”下堂时,各自都设计了一段流水,唱腔新颖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