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震撼、洗礼,这是史诗评剧《革命家庭》的编导和主演创作该剧时的心灵历程,也是我们观看该剧演出时的切身感受。由天津评剧院创作的评剧《革命家庭》,以强烈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首演就引起了广泛好评。
该剧根据革命母亲陶承的自传《我的一家》改编。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子方承,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在丈夫江梅清的影响下,和丈夫、孩子一起投身革命事业。在目睹丈夫、儿子一个个离去的痛苦中,她前赴后继,不忘初心,渐渐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革命家庭》的故事和方承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早期共产党人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历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历史时刻,该剧的创作就是要激励广大观众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评剧《革命家庭》由女主人公方承的回忆展开,演绎了一段革命家庭前赴后继的人生故事。年的长沙,方承的新婚之夜,在丈夫江梅清引领下,从此走向革命。丈夫惨遭杀害后,方承妻承夫志,携带儿女辗转武汉、上海寻找党组织。当儿子被捕,为了保住党的秘密,母子毅然选择了自我牺牲。该剧有着独特的构思和风格。正如编剧徐新华所言,虽然这个革命家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光耀史册的殊勋,但他们懂得“家碎换得山河整,为后代千家万户有和平”的道理;他们相信胜利,但却从没有计算过自己能不能看到胜利,他们知道胜利要用鲜血去换取。通过这个革命家庭的可贵付出与牺牲,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无数个家庭、千千万万个革命者可歌可泣、永载史册的伟大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为真理而不惜牺牲、虽九死而不悔的信念!这正是该剧的思想价值,而且对于不断前进的中华民族也具有永恒的价值。
该剧生动地塑造了一门英烈和忠勇感人的艺术群像,具备了“史诗品格”。方承一家,英勇忠烈,该剧着力塑造了方承以及江梅清、江立安、江小雯、江念清等一门英烈的革命者的崇高形象。同时,在那个风雨如磐、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方承一家又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一个典型,是那个血火岁月中无数共产党人的缩影。方家英烈的背后,该剧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再现了大革命潮流中革命者的群像。由此,导演张曼君认定该剧具有“史诗品格”,在二度呈现上,特别加强了“由一个人以点带面,以一个家庭以面扩展的创作思路。它不是单一的家庭戏,也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一系列大场面,对应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从而在塑造方承一家典型形象的同时,集中反映那个风起云涌的伟大时代,突显了该剧的史诗品格。
该剧重视写人、写情,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烈感人,充分发挥了评剧艺术在塑人传情上的优长。剧中的方承是一位善良重情的普通女子,是该剧重点塑造的形象。同时,该剧又全方位展示了方承一家的革命人生,剧中有大量的场景展现方家人的亲情,夫妻情,母子情,兄妹情,特别是方承与长子江立安狱中相见的那场戏,生死抉择,生离死别,牺牲自我,幸福天下,那浓浓的母子情和大段声情并茂的评剧唱腔,震颤人心,催人泪下。革命者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有父母儿女,他们也有爱情亲情,他们在大义凛然的同时,也有生离死别的痛苦,也有放不下的牵挂。但是,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仍然选择了义无反顾的牺牲。显然,这台演绎共产党人峥嵘岁月的剧目,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多变,情感表达细腻,唱腔动听感人,主要角色与大革命潮流相融合,多媒体技术的巧用和舞台开合灵动的切换,让该剧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领衔主演的方承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作为当代评剧界的领军人物,近十余年来,她在《凤阳情》《寄印传奇》《赵锦棠》《红高粱》等优秀剧目中扮演了一系列动人的形象,马娘娘的激情和真诚,冷月芳的冷艳和精明,赵锦棠的善良和隐忍,九儿的率真和刚烈,为广大戏迷所喜爱,有很大的影响。《革命家庭》中方承的形象,显然与她以往扮演过的角色都不一样。有关这一形象的塑造,曾昭娟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用她自己的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随着文本和唱腔的不断丰满,我每天都要把全剧唱腔练一遍,每唱一遍对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也在一步步走进方承这个角色,一次次进行心灵的革命,也希望通过方承可以实现自我的超越”。显然,创作方承的过程,也是曾昭娟自我心灵洗礼的过程,也是对评剧表演艺术的一次自我超越。她从熟读剧本和深入理解方承形象开始,从方承特殊的人生历程和独特的人物性格出发,经过反复的磨炼,力求准确演绎人物,展现形象魅力,在表演上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方承形象的塑造。
龙华监狱中母子见面的戏是该剧的高潮戏,也是曾昭娟在该剧表演中最为精彩的一场重头戏。狱中与儿子相逢,是她一生中最为痛苦的悲剧场景,是剧中情感戏最为浓烈的场景,更是她忍辱负重、为了革命大局牺牲自我的崇高人格的集中表现。作为革命者的方承,母亲的仁慈善良和革命者的坚定信仰是底色,而革命者的前赴后继和英勇顽强,又赋予她忍辱负重、理性坚定的浓厚色彩。曾昭娟在这场戏的演绎上,有内心对敌人的满腔痛恨,有母子间生离死别、直抒胸臆的情感抒发,但比较起以往马娘娘、赵锦棠、九儿等角色淋漓尽致的激情表演,又多了几分从容和克制。她将对儿子的爱和失去儿子的痛,转化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待到那日红旗高挂明烛焚香再报喜讯,当告慰我的一家满满一腔报国情”的必胜信心,掷地有声,荡气回肠,体现出一位革命母亲的仁慈大爱和博大胸襟。曾昭娟从事评剧艺术多年,唱腔高亢,表演娴熟,以声传情,以情塑人,形成了激情表演的鲜明风格。在《革命家庭》中,她以其精湛的评剧艺术,声情并茂的唱腔表演,再现了革命母亲的崇高形象,为评剧艺术画廊增添了新的形象,也在艺术上不断开拓和自我超越,更趋成熟和精彩。
(作者季国平,系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中国剧协顾问、戏曲理论家、研究员)
(剧照由天津评剧院提供)
12月14日《中国文化报》第六版国家艺术基金专栏“辉煌百年壮丽史诗”刊发特别报道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