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儿》剧照宋长文饰王寿昌新凤霞饰刘巧儿
这个故事产生在一九四三年的陕甘宁边区,马锡武同志当专员的时候,他通过调查研究,断过一个复杂的案子,就是《刘巧儿》的案子。这个案子的消息在报上公布之后,引起了女作家袁静同志的强烈兴趣,就写了这个剧本。当时延安条件很差,几个人住一个窑洞,根本没有写作的地方,她大约是在户外膝头上写成这个剧本的。当时我和她在一起,就凑了几个业余演员用秦腔演出了这出戏,袁静自演刘媒婆,我演赵金才,一个姓苏的区干部演刘巧儿。这出戏演出后,反映尚好,正好延安地区延长县有骡马大会。《刘巧儿》就被请到延长骡马大会上去演出,这时,民间说唱家韩起祥正好在延长,他在台下听了这出戏,认为很好,于是他编成了说唱《刘巧团圆》,并且出版了。袁静的秦腔本也出版了。
请欣赏评剧《刘巧儿》中“盘问”一场,新凤霞饰演刘巧儿、薛恩厚饰演区长解放后,不知是那位有心人将袁静的《刘巧儿》本子交给了新凤霞,她请了许多新文艺工作者来帮助排这出戏,例如请话剧导演夏淳来导演这出戏,请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的苏丹来设计灯光,张尧来设计布景。她自己也为这出戏设计了新腔,于是新凤霞从这出戏开始,成为一个全国著名的演员。《刘巧儿》这出现代戏,成了新凤霞的代表剧目。据我所知,这出戏至少培养了三代演员。戴月琴《刘巧儿》剧照
现在许多人都把这出戏的原作者忘记了。可是这部作品却流传在民间。
这是一出现代戏,为什么这一出现代戏演了快四十年,还有人爱看。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反过来说,为什么我们有一些现代戏,花的力气不小,却演不了多少场就扔掉了呢?
首先是这出戏有一个好的思想,这出戏的思想到今天看来还是好的,就是按照实际情况而不是按照教条来断案子,人民很喜欢这出戏的思想。一出思想性不强的戏是不能流传的。
但是有许多戏有好的思想,却不能流传。这就是一个艺术问题了。袁静写的这出戏,在艺术上是以民间风格取胜的。这出戏很有中国戏曲的味道。从一九四二年整风以后,延安大力提倡文艺工作者向民间艺术学习,提倡艺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个提倡收到了成效,许多艺术家都努力地向民族民间的艺术学习,袁静就是在这种空气下写成的这个剧本。据我所知,她当时并不是对民间戏曲有多么深刻的研究,但是她努力的向民间戏曲的编剧方法学习,并以此为荣。她这出戏在场次的安排、重点场子的安排及语言的安排上,都是比较戏曲化的。她使用的语言很夸张,但着力地刻画了剧中人。新凤霞与宋长文慰问演出《刘巧儿》
这出戏是经过新凤霞等人加工的,例如唱词比原本加多了,场子上也有丰富,但全剧的结构还是原有的。我提出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咱们编戏曲现代戏,还是要注意这个戏的民族风格,还是要强调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当然,首先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新的思想。
请欣赏评剧《刘巧儿》中“胜利”一场,新凤霞饰演刘巧儿、张德福饰演赵振华、赵连喜饰演刘彦贵、赵丽蓉饰演李大婶、宋长文饰演王寿昌、张淑琴饰演刘媒婆、余绍海饰演赵父、薛恩厚饰演区长附带的我还想谈一谈《杨三姐告状》这出评剧现代戏。
这出戏是评剧创始人之一的成兆才,在民国八年写的一出现代戏。这出评剧现代戏已经演出了六十年了,目前这出戏经过改编整理仍然很受群众欢迎。
这出戏为什么能够久演不衰呢,我以为也是因为它有一个新的思想。韩少云侯丽华《杨三姐告状》剧照
民国八年,就是有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一年,文化界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个巨大的思想浪潮影响了农民出身的成兆才,使他塑造了这么一个十六岁的不屈的农村姑娘的艺术形像,这是带点“五四”的性格的人物。没有“五四”运动,出现不了这个人物。这个人物至今还有感人的力量。成兆才这位老先生,对于新思想是很善于吸收的,他的《花为媒》在“观花”那一场曾宣传了放大脚和自由恋爱。而这些新的思想都是“五四”时期的反封建的思想,成兆才一辈子为评剧写了五、六十个剧本,只有这两出吸收了新的思想的剧目最光彩,由此可见一个新的进步思想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性。
请欣赏评剧《杨三姐告状》中“哭灵”一场,谷文月饰演杨三姐、刘淑萍饰演杨母、王景明饰演高贵和、花砚茹饰演费氏、李金铭饰演高占英另外一点,他不受戏曲程式的限制,大胆地在剧中描写了乡土生活和人物性格,包括很有特色的地方语言。成兆才作为一个戏曲艺人,对于戏曲程式是非常熟知的,他在别的戏中都用的非常纯熟,但是他在这出戏中很显然地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文明戏和话剧的东西,使剧本为之一新,《杨三姐告状》便成他的代表作。使数代评剧艺人,受到了这出戏的哺养。成兆才是描写生活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能手,他把杨三姐和他妈妈,写得多么生动啊。胡沙与谷文月接见杨三姐
从这两出戏看来,把戏曲现代戏编好,继承民族传统的编剧方法和吸收新的编剧方法都是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使戏曲现代戏能够更好地反映当代现实生活并为人民所爱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