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仙(年10月-年11月19日),是中国评剧院“五大名旦”中最长寿的演员,她去世时已经是93岁了,年是她诞辰周年。
花月仙原名张筠青,天津人,出身贫苦,自幼离开父母,随养父长大。6岁起被送进赵月楼组织的娃娃班里学戏,。赵月楼是天津评剧界的一位名师,早期的评剧“四大名旦”中的爱莲君、刘翠霞以及名角新翠霞等都曾经跟赵月楼学习。
爱莲君刘翠霞花月仙人小志高,刻苦用功,很快成为娃娃班里的优秀生,开始唱大轴戏。花月仙在娃娃班里学的是高腔高调的“刘派”,她有一条清脆高亮的嗓子。出科后,年,15岁的花月仙在天津升平戏院担任了主演,但后来因劳累过度吐了血,嗓音也因而起了变化,高音上不去了。就在她惆怅无计之时,偶然看到了评剧老艺人碧莲花的演出,碧莲花的演唱技巧令她眼前一亮。碧莲花曾经唱过京韵大鼓和秦腔,有一条善唱中、低音的好嗓子,而且演唱技巧很高。花月仙嗓音发生变化后,虽然高音没有了,但是仍保持了比较宽厚的中、低音,学习碧莲花的唱腔非常合适。
花月仙主动拜师,碧莲花同情花月仙的遭遇,欣然接受并且认真负责地教授她演唱技巧,把自己拿手的戏一板一眼、逐字逐句地教给了花月仙。
为了提携花月仙,碧莲花有时让花月仙演主角,自己演二路,这对花月仙艺术上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之后,花月仙又与喜彩莲长期搭班唱戏,受到喜彩莲的启发和指点,成长迅速。
40年代,花月仙已唱出了名气,后来,花月仙独自挑班,并回到天津演出。天津解放后,她同李福安、王素秋、徐文华、袁凤霞等人成立了前进评剧剧社,年,花月仙从天津调入北京市评剧团担任主演,年随团并入中国评剧院,曾担任剧院艺委会副主任。
花月仙的唱腔极富特色,她演唱功力深厚,嗓音圆润宽厚,讲究韵味,舒展流畅,吐字发音很见功力,尤其是她的快板和垛板更是脍炙人口,形成独特的一个流派特色。她还在评剧《夺印》、《向阳商店》、《第二次握手》、《故都春晓》、《钟离剑》、《无双传》、《卷席筒》等剧目中参加唱腔创作,为评剧音乐的革新做出重要贡献。
花月仙在四、五十年代是一位蜚声华北的青衣、正旦演员,代表作有《珍珠衫》里的王三巧和《刘云打母》中的李桂珍等等。
进入中国评剧院之后,花月仙经常在戏中扮演老旦和彩旦应工的角色,象《杨八姐游春》里的佘太君,《秦香莲》里的国太,《向阳商店》里的陈老奶奶,《四季长青》里的王大妈,《夺印》中的烂菜花,《李双双》中的孙有婆。除了在《杨八姐游春》里担任主角外,一般都是演配角。
在花月仙塑造的众多舞台艺术形象中,《夺印》中的烂菜花给观众的印象比较强烈。人们评价说:“花月仙把这个人物演活了。”其中,“吃元宵”一段以说带唱,俏皮、流畅,深受观众喜爱,堪称当时的流行歌曲。
粉碎“四人帮”以后,花月仙又演出了《包公赔情》、《吹鼓手告状》、《故都春晓》、《野马》等戏,甘为青年演员“挎刀”配戏,在培养青年方面不遗余力。她非常关心剧院中、青年演员的成长,毫无保留地、热心诚恳地把自己的艺术积累传授给年轻一代。她的弟子张淑桂、刘淑萍以及恒红等都是北京评剧界有影响的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