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起源
(全文干货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如何对待传统戏曲文化是小编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同样如何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戏曲文化也是一个很大的时代问题。生在快节奏时代的我们,如何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著名戏剧演员王珮瑜曾在一篇采访中这样说:
至于我期待的观众的态度,应当是尊重先于了解。很多人认为戏曲是过时的、单一的、缓慢的,跟我们的生活无关的。你不喜欢没关系,但你要了解,并且知道它是好的,是我们中国人民族基因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美学的基因其实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但现在很多人去追逐的并不是我们基因里的东西,并且唾弃传统,这显然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不妨先去了解,再说喜不喜欢。我们最终要传递的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态度。
因此小编认为很有必要从戏曲的“迷惑”起源开始讲一讲!
一、词解戏曲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代刘埙,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
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等。
二,而在起源上则众说纷纭,毕竟年代久远。但大致来讲,戏曲的起源分为:娱神说(巫觋说),娱人说(俳优说),古乐舞说,傀儡影戏说,外来说,综合说这六种。
娱神说
(巫觋说)
而首先开创中土娱神说的是明代写作四梦剧作家汤显祖。
在远古的先民祭祀仪式中,产生了戏曲的萌芽。巫觋是沟通人和神之间的中介。在那个时代里,巫的地位十分的显赫。特别是在商周时代的时候,巫觋和祭祀活动十分盛行。到了周代,一部分巫仪演变成了全民性的风俗。规模最大的巫觋和祭祀活动:
蜡(zhá)雩(yú)傩(nuó)
蜡:庆祝丰收,酬谢神衹的一种祭奠。(在岁末举行)
雩:求雨的祭祀
傩:驱除疫鬼的一种祭典
在这些活动中,领衔的角色是巫觋,而“以舞降神”是巫的本色。这便是戏曲的萌芽。?
娱人说
(俳优说)
除了“巫”和“戏”之外,另外一个新的名词也介入了进来。那便是“优”
优:在奴隶社会里产生的一种以娱乐其主人为任务的特殊奴隶。(会歌舞奏弄,长得奇形怪状)比较好理解一点的是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衣冠”这件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楚庄王受到感动,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因为它只是一次性表演,所以仍不能说是真正的戏剧。
古乐舞说
这个就更好理解了,比如周代的《大武》。有歌有舞,舞分六场,歌分六章。表演的是“武王伐纣”的情节。与之前的不同之处便是情节的加入。因此王阳明曾说“大舞,就是一场戏。”在形式上与今天的舞略有不同,但以歌舞来表现故事的。
傀儡影戏说
宋代的傀儡戏和影戏为宋元的戏文杂剧提供基础。对后世的戏曲搬演体制产生深刻影响。自此,有了角色的自报姓名,涂面化妆,角色的注重步伐等等。
外来说
主要是与古印度的梵剧变迁的陈迹相符,所以有这一假说的存在。
综合说
以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考》为先导。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为戏曲的源头可能不止一端。恰恰有可能是多个源头汇聚而成的。像河流一般,从无数条分支汇集成泱泱大河。其中包括了歌舞,优戏,歌唱,白戏。而这种汇聚更是与中国“大一统”的思维方式有关。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国人思想的趋同性。
起源既是戏曲诞生的第一步,又是我们认识戏曲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深入了解和解读更多戏曲的知识,分享相关干货。有兴趣的小伙伴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