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学研究》
第五辑
?
·词曲音乐研究·
论法曲在词乐中的演进
张春义
内容提要:学界虽对法曲界定存有争议,但对法曲作为燕乐重要组成部分及对词乐贡献之认识,却颇为一致。今以法曲在词乐中的演进为考察中心,略述法曲对词乐的贡献。又通过曲破、转踏、诸宫调、杂剧及院本等保留的法曲成分,考察法曲虽“解体”于宋、金,然亦于宋、金时期重获新生,并证“法曲亡于宋”之说不可信。
关键词:法曲;清乐;隋唐燕乐;词乐演进;宋金曲乐
词牌音乐与昆曲曲牌音乐体制变迁小考
黄金龙
内容提要:考察宋代音乐宫调的变迁和南北曲宫调的演变,以及词法与度曲之曲的影响和传承,可以看到,“由词到曲”促进了曲牌格律的转化及词乐关系的进一步调整,这种转化可以在曲牌对词的格律和音乐发展源头上得以解释和印证。总体而言,“词曲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曲的强化和最终独立的过程,最终促进了曲体音乐文学的生成。
关键词:词牌;曲牌;宫调;度曲之法
日存舞谱《掌中要录》之作者生平及舞谱来源略考
田园
内容提要:舞谱《掌中要录》是日本镰仓时期左舞表演家狛朝葛所执笔抄写的一部运用文字记录舞蹈肢体动的舞谱集,其大部分曲调为唐代舞曲,是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文献。狛朝葛是日本左舞世家狛氏中十分重要的一位,童名为“海王丸”,出生于年,抄写《掌中要录》时年仅14岁。《掌中要录》及其《掌中要录·秘谱》最初都是由狛光时在11世纪编写完成,而并非是一些学者或文献中所提到的狛真葛或狛近真。
关键词:掌中要录;狛朝葛;狛近真;狛光时;舞谱
寻找宋词音乐的“零度书写”
周纯一
内容提要:本文使用德里达的“零度书写”理论来谈宋词音乐,核心是“寻找宋词音乐”。宋词音乐失落得很严重,几乎无法在乐本体上清楚的传达音乐的结构本质。学者在寻觅宋词音乐这条大道上,除了叹息《乐府混成集》的过早亡佚外,已有许多人进行了艰苦的重建工作,企图在音乐荒原里重建宋词的音响光芒。也有学者认为宋词音乐未曾亡佚,保存在《白石道人歌曲》、《魏氏乐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碎金词谱》及明清大量的琴歌曲谱中。这一脉络提供宋词一个披上“骨干谱的外型,读者可以依谱唱词,达到“宋词可歌”的基本要求。实质上宋词音乐的真相探讨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解决。宋词音乐的追寻是一个如追梦的工程,宋词音乐的消亡,究竟是词乐旋律的丧失,抑或宋词唱法的失传,已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了。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在这个议题上,提出一个面对文化失落后的良心建议,如何在废墟上重写昔日的文明。希望阅读此文的人,能理解只有“重写宋词音乐”,才有可能重返宋词音乐文明的多元而丰腴的深情世界。
关键词:宋词音乐;零度写作;重写文学
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的空间
刘瑶
内容提要:明清词调音乐作为词乐的历史形态,与传统词学研究紧密相关。近现代围绕明清时期词调音乐文献整理和翻译已有相当数量的成果产生,但依然有较大的学术空间。近现代以来,明清词乐文献整理与词乐乐谱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乐谱总集中收录的词乐、专门的词乐谱、自度曲中的词乐、器乐谱中的词乐范围内,其中涉及诸多争议需要在今后予以判别和澄清。从词调音乐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前者应注重在音乐与文学两大层面展开探讨,后者包含传播接受研究、乐谱活化研究和舞台实践研究三方面。对明清词调音乐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梳理,有助于词调音乐在当代的学术创新与价值突破,帮助其跨越学科和历史的藩篱,为今后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方法与步骤。
关键词:明清;词调音乐;空间
·词体及词籍研究·
周密《倚风娇近》词断句用韵之厘定
魏辰熙
内容提要:周密的《倚风娇近》为宋人孤调,其上片断句用韵问题近代纷争不一,当代词谱类书籍对其体式也莫衷一是,至今断句分韵依然混乱。本文以时间为序,结合近代及民国词人创作梳理其纷争,对《倚风娇近》词的断句用韵问题作一厘定。
关键词:周密;《倚风娇近》;断句用韵
毛晋《宋名家词》初印、后印与底本撤换考
武悦
内容提要:毛晋辑刻的《宋名家词》是明代最重要的大型词集丛刻,刻成后又经过多次重印,对原本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进。经考订,毛刻《宋名家词》可分为初印本、增刻后印本、重编后印本、修版后印本和邵鞾重印本五种版本,刊印过程中,第四集中张孝祥《于湖词》存在底本撤换增刻的情况,第三集中杨炎正《西樵语业》和第五集中杨无咎《逃禅词》存在底本撤换剜改重印的情况。
关键词:《宋名家词》;版本;初印;后印;底本撤换
·元曲研究·
元散曲家班惟志年谱简编
都刘平
内容提要:本文在孙楷第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就我们新发现的若干材,以编年形式动态的呈现元代著名散曲家班惟志的履历事迹及交游情况。
关键词:班惟志;编年;散曲
·昆曲研究·
从“案头书”到“台上曲”
——《紫钗记》昆曲舞台搬演考述
陈春苗
内容提要:《紫钗记》是汤显祖四梦中第一部完整的传奇作品,但或限于本身的“案头”气较重,历来舞台演出记录较少。虽说有些曲文选本、曲谱收录《紫钗记》的折子、曲牌,可能更多是用于曲文欣赏及清唱之用。《紫钗记》盛演不衰的折子唯有《折柳阳关》一折,或与其曲腔动听、曲文曲情紧扣有关,这也印证传奇作品付诸搬演,必须具备“舞台指向”。后世尝试整编《紫钗记》全本,如民国年间的《集成曲谱》曾为《紫钗记》重整诸折,但并未得戏班青睐搬演;当代几个剧团也有改编演出《紫钗记》,只是演出不多。这也说明“案头”气较重的作品要成功搬上舞台殊非易事。
关键词:《紫钗记》;汤显祖;昆曲;曲谱
叶堂《紫钗记全谱》有“旧本”可依
李俊勇
内容提要:清乾隆时著名曲家叶堂的《纳书楹曲谱》之《紫钗记全谱》号称“独创”,并无“旧本”可依,近现代学者多依此说。但康熙时的《南词定律》《曲谱大成》和乾隆早期的《九宫大成》,都有相当数量的《紫钗记》乐谱存在,分别出自《紫钗记》中二十出戏,叶堂订谱时参考了《九宫大成》及其他《紫钗》旧谱,且乐谱大多一致,故其订谱参考了相当多的“旧本”,并非如其所说无“旧本”可依、全部出于个人的“独创”。
关键词:《紫钗记全谱》;《九宫大成》;独创;修订
《长生殿》曲牌声腔流变考述
——以《闻铃》为例
李健
内容提要:《长生殿》曲谱时间跨度长,类型多样。选取经典折子《闻铃》进行分析,可发现:在起音高低、行腔旋律上,《南词定律》《纳书楹曲谱》大体一致;《九宫大成》《吟香堂曲谱》高度一致;《纳书楹曲谱》之后的约20种曲谱,则和《纳书楹曲谱》保持一致。同时分析的主腔、四声腔格及其流变,发现其主腔、四声腔格的规范与定型,均以《纳书楹曲谱》为标志。这也可以视作清代昆曲曲谱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长生殿》;曲谱;曲牌;主腔;四声腔格
昆曲过腔考论(上)
周来达
内容提要:曲圣魏良辅云:“过腔接字乃关锁之地。”“过腔”是昆曲曲牌唱调的半壁江山。“过腔”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的“自过腔”和“过腔”,但与明中叶由魏良辅首提的、昆曲的“过腔”一词无关。准确认识昆曲的“过腔”,是认识和研究昆曲音乐的前提。本文分上、下两篇。本篇重点探讨何谓昆曲过腔,昆曲“过腔”名词、音调的由来和特征等。
关键词:昆曲;过腔;由来;音调;特征;考辨
·民国戏曲研究·
民国时期评剧评伶风气盛行之原因探析
金景芝李朝杰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的戏曲无论在舞台演出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与创作方面都有蓬勃发展。随着现代报刊、出版业的发展,戏曲界的评剧评伶现象盛行一时,为民国时期的戏曲理论增加了新鲜活泼的内容。评剧评伶风气盛行,一方面受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新的文艺思潮、平民化的审美趣味、白话语体的发展等都为评剧评伶现象提供精神支撑;另一方面现代报刊的创办和印刷术的发展为民国时期的评剧评伶现象的盛行提供了物质载体。评剧评伶现象还可看作中国古代戏曲评点的沿袭,这是戏曲艺术本身发展的内部规律所致。
关键词:民国时期;评剧评伶;文化;报刊;评点
·名家论曲·
顾随、赵景深关于曲的讨论(一)
赵林涛辑校
校者按:顾随与赵景深二位先生是文字之交,而用赵景深的话说,他们是“不打不成相识”的曲友。今在旧刊中辑得二人论曲文章八篇,系围绕赵景深的《元人杂剧辑逸》和《读曲随笔》两本著作展开的讨论。兹据主题及发表次第,将这些文章分两组分享给读者,或亦有助于我们了解一段文坛掌故。
·河北民间曲艺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固守——河北民间的乐社、花会
齐易
内容提要:河北地处京畿,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使这一带传统文化的蕴藏非常丰富。在今天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于当代民众的生活中。风俗节日、祭拜神灵、庆典仪式、民间婚丧等活动中,各种民间乐社和花会或主持仪式敬献虔诚、或制造氛围愉悦百姓,担负起多样的文化功能。现代社会人们审美观念的逐渐变化,也自然影响到了民间乐社、花会的表演。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昭示其一定能存于现在、流向未来。
关键词:传统;现代;乐社;花会
·词曲文献整理·
《全元散曲补辑》(一)
刘崇德
《全元散曲补辑》序
往时读诸曲谱、曲集,曾从中搜得未见于《全元散曲》之宋元南散曲数条,此前又曾有对元北散曲的补钞,今合在一起,命之曰《全元散曲补辑》。所谓补钞,是钞补《乐府群珠》中错叶失注与《词林摘艳》中曲题俱名不规范而致《全元散曲》漏收的部分作品。
本编体例一遵《全元散曲》一书。书写格式除曲名号略作调整外,其余亦与《全元散曲》保持一致。
刘崇德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诗词曲创作谈·
我们今天写词用什么韵?
钟振振
内容提要:戈载的《词林正韵》有很多优点,但和宋词词韵比较,也多有不合之处,比如宋代最著名的周邦彦、姜夔、张炎等格律派词人多用方言音入韵,宋人也没有用统一的韵书来创作。
关键词:韵书;《词林正韵》;方言
诗词创作与科技文明
韩倚云
内容提要:诗词语言是最精练的科学语言,诗词创作与科学发明的共同任务是用“科学”思维创作诗词,“独创性”是诗词创作与科学发明的共同生命。有生命力的诗词,必发自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提炼客观自然的本质,提炼自然界客观规律。
关键词:诗词;科学;逻辑思维;直觉;独创性;虚拟
更正说明:
由于我们工作的疏漏,在第五辑编排钟振振先生的《我们今天写词用什么韵?》的大作中,未经作者同意,错误地对《西江月》词的韵字加注了现代阳平声调(页)。特此说明并更正,并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中国曲学研究》编辑部
年9月14日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