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京剧女团破圈年轻人,听京剧才是最

年轻人和京剧的距离有多远?对很多人来说,京剧是爷爷奶奶房间的电视机上恒定不变的节目,却好像和祖辈们一样,在向前流动的时代中渐渐老去。

最近,五名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京剧专业的00后女孩,在互联网上掀起了长达半年的京剧热潮。她们凭借毕业汇演后在楼道里即兴演绎的戏腔歌曲,频频登上抖音热搜榜。至今,五人的抖音账号累计收获多万点赞,让京剧艺术走入无数年轻人的视野。

从左至右:朱鹮、朱佳音、程校晨、杨淅、边靖婷。

大学四年,边靖婷、杨淅、朱鹮、程校晨同住寝室,朱佳音是她们的直系学妹,只小一级。她们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上戏女团”。抖音视频中,老旦边靖婷、程派青衣杨淅、梅派青衣朱佳音、荀派花旦朱鹮、花旦程校晨,不同的唱腔在歌曲中轮番演绎。年轻的粉丝追看她们的视频,谈起京剧的角色唱腔,个个如数家珍。

十几年前,她们也是被台上身穿戏服、嗓音变化多端的京剧演员迷住的小女孩。如今,她们走上台前,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吸引着年轻人们细细品味国粹之美。

一梦梨园

五个女孩都是在童年邂逅了京剧。

朱佳音第一次被爷爷带进剧场,就迷上了《贵妃醉酒》里梅派青衣的唱腔,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师从沈绮琅老师学习梅派青衣。边婧婷3岁时跟着姥爷学评剧,因为嗓音条件好,被京剧老师看中,6岁开始学老旦唱腔。杨淅和程校晨自小好动,在一众兴趣班里挑中了京剧。朱鹮是在小学社团里被老师带进门,学着学着就爱上了。

如今说起学习艺术,最先想到的是钢琴、芭蕾等,戏曲不是父母培养子女兴趣的首选。而在她们几位父母辈的观念里,能传承京剧这门国粹是件好事,但这条路走下去要付出的艰辛也非比寻常。女孩们十岁出头,就早早面临是否深造的选择。

参加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考试前,杨淅的父母鼓励她:“如果能考上,那咱们就去。如果考不上,那咱们就安安心心地回来学文化,都可以。”朱鹮的名字是在去艺校报到前改的,名为朱鹮的鸟被称为“东方宝石”,这个名字正呼应着她的梦想。

朱鹮小时候的排练照

踏入这行,最先经受的,就是“身体的疼痛”。她们每天清晨5点多起床,6点出早功,白天上专业课和文化课,晚上六七点出完晚功才能回寝室。专业课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招一式都不能松懈。一整节课的搬腿、撕胯是常事。

杨淅笑称京剧生有些“早功内卷”。既然要出早功,就要准备好饱满的状态,“那嗓子要提前喊,腿要提前压,本来6点半的早功,大家6点就已经收拾好开始喊嗓子了”。

为了学戏,几个女孩很早就背井离乡,心理也早早独立。杨淅和程校晨是东北姑娘,边婧婷家乡在天津,刚到上海时,经常因为想家掉眼泪。一般是父母或祖母在身边陪读,度过最难熬的日子。在这样严苛的训练和心理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和京剧磨合。

天赋是“老天爷赏饭吃”,或多或少,她们每个人都有“老天爷赏饭”的优势和不可避免的劣势。边婧婷说,自己自小嗓子好,体力和柔韧性稍差。有一节课,朝天蹬的动作坚持了整整40分钟。

身着汉服的朱鹮

朱鹮身体柔韧性好,但这份天赋也是把双刃剑。粉丝都说一眼看到朱鹮,就觉得像林黛玉。她特别瘦,体重只有70多斤。13岁上艺校的时候她受过一次严重的腰伤,当时医院。医生劝她赶紧改行,家人心疼,也劝她别学了。所幸她年纪小,静养了几个月,竟然恢复得很理想,如愿回到了练功房。

这门很靠天赋的艺术,并不排斥后天努力。杨淅提到梅兰芳,“他的眼睛有些近视,眼神不够灵动,就靠长年累月地放飞鸽子追随观察来练眼神”。此外,京剧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是综合性的艺术表演。有些功夫靠老一辈口传心授,就是要琢磨到那一步,才能悟到精髓。

十几年如一日的功课,女孩们从没打过退堂鼓,只想着每天是不是练得合格。回过头想,她们笑说小孩子也不懂大道理,那时候也不懂支撑自己坚持下来的到底是什么力量。现在看来,还是真喜欢。

初见不解戏中意,再见已是戏中人

走红抖音的是一曲她们用京腔翻唱的《赤伶》。

17级四个女孩毕业汇演结束后,不舍得化了一小时的妆容,又想到马上各奔东西,就在宿舍楼道里拍了这个视频。没想到这次“合体”竟然一夜破圈。仅在边婧婷的抖音账号,就获得了36万多点赞。评论里的年轻人感慨道,“从没想到,原来正宗的戏腔这么好听!”

五个女孩课余本就喜欢在寝室里用戏腔演绎古风歌曲,此前她们也经常在抖音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和练功花絮,杨淅和朱鹮汉服走秀的装扮曾经收获不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