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期,评剧《刘巧儿》风靡全国:八十年代后期,评剧《风流寡妇》轰动剧坛。这两出戏都站在自己时代的高度,深刻地反映了妇女的命运问题,为评剧艺术的发展树立了两座丰碑。如果说妇女解放的程度是社会文明的标志,那么衡量妇女解放的尺度,则是妇女对自我价值和尊严的觉悟程度。五十年代初期,妇女解放的主要问题是婚姻自主。婚姻法的颁布使这一问题得到政治上的保障。刘巧儿形象就是这股时代潮流的产物。她标志着中国妇女进人了一一个以婚姻自主为标志的、掌握自已命运的新时代。
《刘巧儿》新兴的评剧艺术这时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它同刘巧儿一起走进千家万户,从而确立了自已在剧坛的不可忽视的地位。三十年后,刘巧儿的“女儿们”命运如何呢?评剧艺术家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风流寡妇》中,吴秋香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她标志着中国妇女正在进入一个人的自觉的阶段。记得在我们为刘巧儿祝福的时候,满以为从此结束了中国妇女的婚姻悲剧。可是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吴秋香竟被两口袋黄豆剥夺了爱情,并导致了一系列悲剧。这表明,仅仅有政治解放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妇女的命运。
《风流寡妇》剧照造成吴秋香悲剧的原因有二:一是经济的贫困,二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作祟。经济贫困使她不能独立自主,而传统观念则否定了她的独立人格,这二者的结合必然使她陷入任人摆布的困境。诚然,吴秋香进行过坚决而持久的反抗,她一方面不顾风险地保持同恋人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又防范和拒绝丈夫齐老蔫的人身 侵犯。但是,前者终因恋人的极端行为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后者也因她在病中昏迷而使丈夫得手。事实表明,在吴秋香没有取得经济独立之前,在传统观念仍然主宰着社会的道德领域的时候,她要求掌握自身命运的努力只能成为泡影。
《风流寡妇》剧照吴秋香的新生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到来的。她勤劳苦干,发家致富。经营的成功不但使她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也更激发了她的进取心。她第一次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喜悦,因此增强了她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信心。但是这条道路并不平坦,它需要经历一番痛苦的心灵历程。造成痛苦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所形成的强大舆论压力,这种舆论除了一般地对寡妇的歧视外,还因为强加给吴秋香“谋害亲夫”的罪名而对她不肯宽想。所以吴秋香要想跨入情感的領城寻找幸福,就必须用自己的肩膀掮住舆论的闸门,而这种男气和力量的产生,既来源于她追求幸福的原动力,又要以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心态为前提。
《风流寡妇》剧照如果说吴秋香刊登征婚启事既表现了她对传统观念的蔑视,又表现了她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那么在雇用齐老薦赶车期间,她能够理智地区别友情与爱情,并且较好地处理自已与前夫女儿的复杂关系,则表明了她在生活和情感方面的成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吴秋香在与刘中志的感情纠葛中步入真正的爱情世界。然而,这是一个更为微妙的领城,我们的女主人公显得有些急切和经验不足。但是,她那颗因为多次受到伤害而变得异常敏感的心,终于帮助她在关键时刻识别了刘中志的虚伪。
《风流寡妇》剧照然面,这一次打击非但没有摧毁她的意志,反而使她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这时,对于她来说来,小小的龙王镇已不足留恋,她需要-一个新的、更大的人生舞台,只有在那里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实现她的价值。这时的吴秋香已经进入了人的自觉阶段,她开始站在人性的高度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村妇女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如果说从刘巧儿到吴秋香,中国妇女的解放经历了两个时代,对于评剧而言,《刘巧儿》和《风流寡妇》也代表了两个时代。
《风流寡妇》剧照这两个时代的区别在于,前者体现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通俗艺术的特点,在思想观念上仍表现出浓厚的传统观念的色彩:后者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现代评剧之感,它不但在表现内容上 浸透了强烈的现代意识,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体现了现代审美意识的建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在剧种的风格上表现出俗中见雅的追求,在表现方法和手段方面,则体现了丰富多彩、美视美听和富于表现力的原则,其中优美面动人的唱腔、富于创新精神的“赶车舞”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风》剧不但创造了完美的舞台呈现,而且在评剧的探索和审美品位提高上都作出了贡献。